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中,古建筑常是文人墨客吟詩作賦的寄托之物。而寺、廟、祠、觀、庵更是詩句中常有的意象;現代更是被建筑規劃公司所仿照吸收其的精華結合現代理念進行新形勢的建設。
有些人認為這些建筑屬于宗教建筑,但其實這是錯誤的,我們只局限于固有的思維中。下面由銘揚工程設計給大家介紹這五種建筑有何區別。
寺
寺,在古代最初是專指皇帝的行政機構的。像我們經常在文學作品中看到「大理寺」,是掌管刑獄案件審理的官署,最早是從北齊開始設立,以后歷代王朝都延用其制,直至清朝。
「寺」在古代漢語里也有「持續,相續」的意思。皇帝設立的這個機構是個永久性的機構,不是臨時性的機構,是要國祚綿綿、代代延續下去的。
廟
廟,是中國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歷史可能比「寺」更長遠,像大家都知道的:武侯廟、關廟、媽祖廟、山神廟、土地廟、城隍廟等等。廟的規模也有嚴格的等級限制。
《禮記》中說:「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太廟」是帝王的祖廟,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廟」。廟作為祭祀場所,還常用來敕封、追謚文人武士。
隨著佛教的傳入,后代的佛教寺院也有廟字的俗稱。
祠
祠,是為紀念偉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這點與廟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孫祭祀祖先的處所叫「祠堂」。
祠堂最早出現于漢代,東漢末,社會上興起建祠抬高家族門第之風,甚至活人也為自己修建「生祠」。由此,祀堂日漸增多。
觀
「觀者,于上觀望也」。觀就是古代天文學家觀察星象的「天文觀察臺」。道教宮廟稱「觀」而不稱「寺」或者「廟」,與道教夜觀天象的傳統或許有最為直接的關聯。
史載漢武帝在甘泉造「延壽觀」,以后,建「觀」迎仙蔚然成風。而最早住進皇家「觀」中的道士,據傳是漢朝的汪仲都。他因治好漢元帝頑疾而被引進皇宮內的「昆明觀」。從此,道教徒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筑稱之為「觀」。
庵
庵,古時是一種小草屋,即所謂「結草為庵」。舊時文人的書齋亦稱「庵」,如「老學庵」、「影梅庵」。
漢以后建了一些專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庵堂,于是「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專用建筑名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