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治理與規劃是景觀設計公司普遍會遇到的問題,銘揚工程設計有限公司來分享多年來建設河道景觀的經驗。
1、河道岸線的設計
“生態河道”整治理念就需要退地還河,盡量恢復河道的天然形態,宜彎則彎,寬窄結合,避免岸線線型直線化。從工程角度看,自然曲折的河道線型能夠緩解洪峰,消減流水能量,控制流速,所以也減少了對下游護岸的沖刷,從而對沿線護岸起到保護的作用。退地還河、濱水地帶的恢復,使得設計人員在河道斷面設計上留有選擇的余地,也不需要采用高強度的結構形式對河濱建筑進行保護。
(1)順應河勢,因河制宜,無疑在工程經濟性方面也是有利的。同時,自然蜿蜒的河道和濱水地帶為各種生物創造了適宜的生境,是生命多樣性的景觀基礎。河灣、凹岸處可以提供生物繁殖空間,為生物的生命延續創造條件,洪峰來臨時還可以作為避難場所,因而其豐富多樣的水際邊緣效應是其它生態環境所無法替代的。
(2)在河道濱水景觀營造中首先要尊重自然,充分利用河流自然流暢的形態,并對岸線轉彎處、河流合流處等河道平面發生變化及主要的河道景觀節點進行重點營造,加強這些區域的親水性營造,在不影響防洪以及景觀的前提下,可以適當設置一些親水平臺。
2、河道駁岸景觀的設計
(1)河道景觀在空間形式上的特點是窄長,不會像游園、廣場等相對的集中。因此在空間形式的設計方法上要做到既變化多樣,又能體現出協調統一的特點。對于主要景觀節點的駁岸注意處理近水與觀水的空間。根據不同的地勢,要使私密空間與開敞空間相互結合。
(2)對于河道駁岸景觀的規劃設計,應從“虛”景和“實”景兩個角度去充分考慮。虛景就是在水流相對平靜的駁岸環境種植不同類型的植物,并根據不同植物的季相變化進行藝術配置,這樣處理的目的是創造岸邊植物景脫的豐富性。所謂實景就是通過一定的硬質景觀建設,包括適當的園林建筑等,創造具有形態的環境空間景觀。
3、河道植物景觀的選取
運用河道景觀打造生態環境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我們在河道景觀設計中選擇植物的時候,應注重體現植物的多樣性特點,同時要運用四季分明的藝術表現手法,把藝術與科學有效地結合統一,做到四季有綠、層次分明;不僅要達到豐富多彩的景觀效果,給人以賞心悅目的視覺享受,而且要具有良好的生態效果。具體做法是根據水位和功能的不同,選擇適宜該水位生長的植物:
(1)在常水位線以下且水流平緩的地方,應多種植生態美觀的水生植物,它的功能主要是凈化水質,為水生動物提供棲食和活動場所,美化水面,根據河道特點選擇合適的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并按其生態習性科學地配置,實行混合種植和塊狀種植相結合;
(2)常水位至洪水位的區域是河道水土保持的重點,其上植物的功能有固堤、保土和美化河岸作用,河坡部分以濕生植物為主,河灘部分選擇能耐短時間水淹的植物,河道植物的配置種植應考慮群落化,物種間應生態位互補,上下有層次, 左右相連接,根系深淺相錯落,以多年生草本和灌木為主體,在不影響行洪排澇的前提下,可種植少量喬木樹種;
(3)洪水位以上是河道水土保持植物綠化的亮點,是河道景觀營造的主要區段,群落的構建應選擇以當地能自然形成片林景觀的樹種為主,物種應豐富多彩、類型多樣,可適當增加常綠植物比例,以彌補洪水位以下植物群落景觀在冬季蕭條的缺陷。這樣,水生植物與河邊的灌喬木呼應配合,形成了有層次的植物生態景觀。
4、河灘地的有效利用
城市河道景觀的關鍵是要營造一個能夠常年保證有水的水道及能夠應付不同水位、流量的河床。對一些季節性的河流,可以采取一種多層臺階式(復式)的斷面結構,使其低水位河道可以保證一個連續的水位線,能夠為魚類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提供基本條件,同時至少滿足3-5年的防洪要求。一般來說,在枯水期這些灘地是城市河道中理想的開敞空間環境,可以具有較好的親水性,適合居民自由地休閑游憩。由于河灘地特殊的位置,這一空間的景觀營造以開敞的草坪、草地為主,適當布置樹叢、樹群,簡潔明快,并根據需要,布置一些平臺、臺階、棧橋、石磯等。通過對灘地斷面稍作修改,既可避免設施受洪水威脅,又可以豐富灘地景觀。
5、沿河道路為河道景觀輔助
隨著經濟發展,河道景觀區的道路呈現出以休閑漫步為主的特點。河道道路景觀在設計中要堅持樸素、自然的基本設計理念。因此,在道路的設置上要把交通運輸道路和休閑游道區別來對待。休閑游道與綠地、小游園等空間要以豐富休閑審美的多樣性為主,體現出相互交叉的特點,近水棧道、駁岸相互貫穿,產生多變的景觀。
6、文化為河道景觀添色
每個景觀規劃項目的設計建設方都希望有一個好的文化內涵在里面,盡管河道景觀只是一個具有排澇與休閑功能的用地。為了避免在文化引入方面生搬硬套、牽強附會,對河流本身的歷史和人文故事的挖掘工作就必不可少。我們要充分地挖掘河道自身的文化傳承以及城市的歷史文化特點,比如:有些河道的碼頭、遺址都是文化的來源元素。另外,在新的時期,休閑觀光已成為現代人的主要生活方式之一。因此,河道的景觀建設不能僅僅停留在排澇的功能上,而應彰顯其自身應有的地域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