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綜合體是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為一體的鄉村綜合發展模式,目的是通過旅游助力農業發展、促進三產融合的一種可持續性模式。
1. 田園綜合體設計原則
1.1 多規合一原則
進行田園綜合體設計并不是簡單的規劃布局,而是需要了解鄉村的生態環境、經濟發展以及社會因素等,進行“多規合一”設計,需要滿足國家政策中關于產業、文化,以及發展模式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充分體現特色和創新,包括特色產業融合、特色文化旅游、土地開發模式創新和生態利用模式創新等。這就要求田園綜合體的規劃必須體現城鎮規劃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旅游規劃、生態規劃、文保規劃等多種規劃的銜接。
1.2 心理訴求主導原則
在大城市里工作生活的人們深受高工作量、高壓力等問題的影響,對自然田園具有強烈向往的情感傾向。田園綜合體設計時需要貼合消費者的心靈訴求通過對“田園綜合體”特色的塑造,創造出許多獨特的鄉村空間,使人們在其中體驗時產生更多的新的感受,促進他們增加對鄉村區域性人文、歷史等方面知識的認知,自然而然地融到入到地域性的文化生活中去。
1.3 符號性原則
做田園綜合體項目的規劃設計應突出其的符號性。由于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文化修養和文化需求在不斷提升與發展,那些具有明顯地域特征的景物是引起人們關注的重點,能在眾多景區中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因而在規劃設計中,應當展現地域性的景觀及文化特征,精心地塑造鄉村生活的原真性,使得“田園綜合體”具有符號性。
1.4 保護性改造原則
田園綜合體設計的首要前提就是圍繞原有的自然景觀,對自然環境進行保護性改造、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在具體規劃過程中,則要重點保護鄉村原始資源,尊重原始的山水骨架,保護鄉土自然植物的特性,最大限度不改變農田生產本來的性質,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開發,從而確保鄉村景觀資源的多樣性。
鄉土文化的再營造和傳承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推崇。鄉村空間承載的不僅僅是鄉土文化具體的使用功能,還表達出一種文化的情懷及生活生產方式。很多獨有的人文景觀資源,比如一些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筑、民間藝術、民俗文化以及一些不可復制的歷史文化遺產等都需要進行保護。
2. 田園綜合體設計表達方法
2.1 田園生活空間的還原與標志性建筑的塑造
鄉村田園空間的功能具有多樣性與復合性,與城市空間的單一性不同,在鄉村中,每一個具體的空間都有很多不同的功能性及文化內涵。鄉村聚落是鄉村生活的空間載體,不同的生活方式締造了不同的生活空間。田園生活的意義在于文化的傳承和滿足人們內心的需求,因此生活空間的還原以及在其基礎上的改造升級,會激發出富有內涵的鄉村文化生活,成為吸引城市游客的鄉村旅游核心資源。
“田園綜合體”對標志性建筑的塑造應展現“田園綜合體”的特征,整體的建筑風貌應體現地域特色和田園特色。在設計前期,應充分了解當地的特色文化,利用歷史建筑改造成現代功能的空間,形成新舊生活空間的對比,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舊與新、過去與現在之間的對話。
2.2 再現鄉土環境與文化基因的傳承
鄉村自然條件優越,具有傳統的田園風光和鄉村特色,因此田園綜合體的規劃設計應以自然生態資源為基礎,要把生態環境優勢及潛力擴大,強化自然生態保護,對主要的生態功能區、水系植被進行規劃性保護,同時進行生態修復工作,實現自然生態保護和旅游開發同步的生態型旅游開發模式。
在我國廣大的農村地區存有數量眾多的傳統村落,有很多是經過了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滄桑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建筑及村落形式記憶了傳統的文化脈絡,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逐漸成型的,具有相對的成熟度和合理性。因此在對傳統民居的研究與挖掘的基礎上進行規劃設計,提取有歷史意義的建筑元素,并進行升級改造,形成有文化基因的新型建筑,是對傳統文化價值的有力提升。
農村自身的文化基因是使其繼續存續下去的關鍵所在。因此田園綜合體規劃設計應總結當地的人文風俗和地域特征,為鄉村環境設計改造提供參考和依據,保護現有的生活方式,也是保護人居生態環境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方式。
規劃設計中,需要在原有的村落空間中加入現代農業生產空間、居民生活空間、游客游憩空間、生態涵養發展空間等功能版塊并進行組合,在各部分間建立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從而形成一個多功能、高效率、復雜而統一的田園綜合體。
在新型城鎮化的政策引導下,以鄉村復興為目標的田園綜合體成為大勢所趨,而田園綜合體的規劃設計也應“順應當地生態環境、產業環境和文化環境特色為鄉村旅游打開了新的發展方向,在這樣一種理念和方針的指引下,整個城鄉的發展才是自然平衡的和可持續的。而這就是,銘揚工程設計有限公司所傾力打造的才是現代人所要的——一個純凈的、生態的、時尚的“夢里桃花源”。